1范围
适用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-气质联用技术测定山药、牛蒡中的香气成分以及分析主要化合物对香气的贡献值。
2原理
固相微萃取是一种利用有机物和溶剂“相似相溶”的原理制备而来的,是一种基于气固吸附(吸收)和液固吸附(吸收)平衡的富集方法,利用分析物对活性固体表面(熔融石英纤维表面的涂层)有一定的吸附(吸收)亲合力而达到被分离富集的目的,高分子固定相涂层对有机物的萃取和富集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,涂层要对有机分子有较强的选择。
3仪器设备
气相色谱质谱仪:单杆或者三重四级杆质量分析器,EI源。
分析天平:感量0.1mg。
固相微萃取设备:含手柄,多种型号的萃取头50/30umDVB/CAR/PMDS(聚二甲基硅氧烷/碳分子筛/聚二乙烯基苯);75um CAR/PDMS;65umPDMS/DVB;PA(聚丙烯酸酯)。
恒温水浴锅。
4分析步骤
4.1称量
用天平称取2.0 g样品置于20 mL顶空瓶中。
4.2样品前处理
加入3 mL饱和氯化钠溶液,迅速密封,将顶空瓶放入恒温水浴装置中,将老化过的进样针插入密封的顶空瓶中,于60 ℃水浴中萃取1小时后取出,立即插入气质联用仪进样口中,热解析3 min。萃取头每次萃取样品前于250 ℃下老化5 min,以降低记忆效应。
4.3仪器分析条件
4.3.1气相色谱条件
a色谱柱为TG-5MS(30 m×0.25 mm×0.25 μm)弹性石英毛细管柱;
b载气为高纯氦气(纯度99.999 %),载气流速为1.2 ml/min,采用不分流进样;
c进样口温度为250 ℃;
d程序升温:初始温度40 ℃保持2 min,然后以3 ℃/min升到100 ℃,保持1 min,再以5 ℃/min升到160 ℃保持1 min,再以10 ℃/min升到280 ℃,保持1 min。
4.3.2质谱条件
离子源为EI源,传输线温度:280 ℃;离子源温度:300 ℃;电子能量:70 eV;扫描范围(m/z):33-550 amu,采用全扫描采集模式。
4.4 SPME采集条件的选取
SPME采集效率的影响因素有萃取头的选择、萃取时间、萃取温度、解析时间和样品量。萃取头的选择影响总离子流图的总峰面积的萃取效果,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会影响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和总丰度,而解析时间会影响方法的灵敏度。
因素水平表
水平 |
萃取温度 |
萃取时间 |
解析时间 |
样品量 |
1 |
40 |
30 |
2 |
1 |
2 |
50 |
40 |
3 |
2 |
3 |
60 |
50 |
4 |
3 |
4 |
70 |
60 |
5 |
4 |
4.4.1萃取头的选择 萃取头的选择对挥发性物质成分结果分析影响较大,萃取头涂层的极性是决定萃取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,选择合适极性的萃取涂层,可实现对特定化合物的有效萃取。DVB/CAR/PMDS萃取头对烃类、醇类、酸类萃取效果较好,对醛类、酮类、酯类挥发性成分萃取效果较差但均有吸附,而且保留时间和峰形较为理想;PA萃取头对酯类、醛类挥发性成分具有选择性吸附,对酮类挥发性成分吸附性较差;PDMS萃取头对烃类、醛类挥发性成分的吸附性效果较好,对酯类、酸类挥发性成分吸附性效果较差;PDMS/DVB萃取头对烃类、醇类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较好,对酯类、酸类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较差。山药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烃类、醇类、醛类、酮类、酸类、酯类,固选择DVB/CAR/PMDS萃取头。
4.4.2 萃取时间 挥发性化合物在纤维上的吸附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,是样品、顶空和纤维三者之间的平衡,当三者达到动态平衡时才会有最大吸附量。随着平衡时间的延长,释放出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总丰度都会增加。当吸附量达到饱和时,增加就变得缓慢,通过多次试验表明,选取60 min为山药样品的最佳萃取时间。
4.4.3 萃取温度 研究表明,在水浴100 ℃范围内,当温度升高时,SPME萃取能力增强,释放出来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总丰度会随之增加,但温度过高时,会使萃取头的分配系数降低,吸附量减小,通过多次试验表明,选取60 ℃为山药的最佳萃取温度。
4.4.4 解析时间 研究表明,解析时间影响方法的灵敏度,解析时间过短会污染下一个样品,而解析时间过长会影响萃取头的使用寿命。选取最佳解析时间非常重要,通常解析时间为2~5 min,峰数和主峰面积会不断增加,3 min后,峰数变化不大,故选取3 min为最佳解析时间。
4.4.5样品量 随着样品量的增加,总离子流图的总峰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;当样品量不超过2g时,随着样品量的增加,峰面积呈显著增加;当样品量为2g时,此时顶空瓶内上部空间气体与下部样品达到了动态平衡,总峰面积达到最大;当样品量超过2g后,随着样品量的增加,顶空空间变小,打破动态平衡,顶空瓶的萃取头出现饱和吸附,总峰面积逐渐减少,最后达到稳定,因此选择样品量2g为最佳。
4.5气相色谱质谱分析
4.5.1定性分析
将试样注入气相色谱质谱仪,记录总离子流图和质谱图,根据保留时间和对应的质谱图进行定性,将试样得到的质谱图与NIST17谱库标准质谱图进行对比,同时结合相对保留时间进行定性。
图1 样品挥发性成分总离子流色谱图
4.5.2 定量分析
相对百分含量利用面积归一化法进行计算。
表1 样品中各类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(%)
峰号 |
保留时间(min) |
化合物名称 |
分子式 |
相对含量(%) |
||
1 |
9.39 |
4-羟基丁酸 |
C4H8O3 |
25.62 |
||
2 |
11.23 |
苯甲醛 |
C7H6O |
8.69 |
||
3 |
13.01 |
癸烷 |
C10H22 |
3.07 |
||
4 |
13.54 |
乙基卡必醇 |
C6H14O3 |
32.52 |
||
5 |
14.66 |
2-乙基-1-己醇 |
C8H18O |
3.89 |
||
6 |
15.05 |
苯甲醇 |
C7H8O |
7.26 |
||
7 |
17.91 |
十一烷 |
C11H24 |
7.78 |
||
8 |
19.33 |
十八酸乙烯酯 |
C20H38O2 |
0.16 |
||
9 |
19.91 |
6-甲基-十八烷 |
C19H4O |
0.68 |
||
10 |
20.83 |
3-十八烷氧基-十八烯酸丙酯 |
C39H76O3 |
0.34 |
||
11 |
21.77 |
1,1-二甲基-2,4-二异丙基-环己烷 |
C14H28 |
0.41 |
||
12 |
22.62 |
5-甲基-5-乙基-癸烷 |
C13H28 |
0.89 |
||
13 |
25.30 |
1,1-二(十二烷氧基)-十六烷 |
C40H82O2 |
0.11 |
||
14 |
25.51 |
蛇床酮 |
C26H38O4 |
0.08 |
||
15 |
25.71 |
2,2-二甲基-1-辛醇 |
C10H22O |
0.50 |
||
16 |
27.55 |
10-甲基十九烷 |
C20H42 |
0.31 |
||
17 |
28.60 |
3-乙基-5-(2-乙基丁基)-十八烷 |
C26H54 |
0.42 |
||
18 |
29.18 |
2,4,7,9-二甲基-5-癸炔-4,7-二醇 |
C14H26O2 |
0.41 |
||
19 |
30.36 |
2,6-二叔丁基-1,4-苯醌 |
C14H20O2 |
0.79 |
||
20 |
33.65 |
2,2,4-三甲基-3-羧基异丙基-戊酸异丁酯 |
C16H30O4 |
0.66 |
||
21 |
34.34 |
二十二碳六烯酸甘油酯 |
C69H98O6 |
0.05 |
||
22 |
34.54 |
癸酸癸酯 |
C20H40O2 |
0.75 |
||
23 |
35.51 |
2,4-二叔丁基苯硫酚 |
C14H22S |
1.21 |
||
24 |
37.41 |
3,5-二叔丁基-4-对羟基苯乙酮 |
C16H24O2 |
0.36 |
||
25 |
38.10 |
4,6-二异丙基-1,1,3,3-四甲基-5-茚醇 |
C19H30O |
0.12 |
||
26 |
39.45 |
三十七醇 |
C37H76O |
0.06 |
||
27 |
39.69 |
3-乙酰氧基-7,8-环氧羊毛甾烷-11-醇 |
C32H54O4 |
0.80 |
||
28 |
40.16 |
2,6-二叔丁基-4-(1-氧代丙基)苯酚 |
C17H26O2 |
0.15 |
||
29 |
40.94 |
异胆酸乙酯 |
C26H44O5 |
0.17 |
||
30 |
42.85 |
3-十八烷氧基-十八烯酸丙酯 |
C39H76O3 |
0.18 |
||
注: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=挥发性物质的峰面积/总挥发性物质的峰面积;测试样品重复试验一次,取平均值作为各挥发性物质含量。
5注意事项
5.1 控制检测环节中的采样质量
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,特别是人工采样,需要科学调控样品的采样速度,减少在采集过程中出现污染问题,应设定固定的采样模式和采样流程,有效提高采集样品的质量。
5.2 把控检测试验的标准化形式
在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,需要加强对实验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,在检测试验开展前,严格按照标准化的试验流程进行检测,减少实验人员对专业技术的掌控能力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问题。
5.3 防止试验材料的重复性检验
虽然固相微萃取技术能够实现检测样品的重复性检测,但是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需要保持检测结果的独立性,防止重复检测的差异化问题,未能及时检测的样品需要在4度冰箱保存,目前,可以将检测过程中对应的检测样品进行多组备份,以样品多组检测的方式防范单独重复性检测造成的影响。